要讓企業文化由“虛”變“實”,有五個方面應當引起企業的重視:
文化的形成不是單方面的,一定是大家“共智”的結果。很多人習慣宣揚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,表面上好像是這么回事,但若僅是老板單方面的訴求,大家怎么會有執行的熱情?從人性角度而言,人都有自利的一面,這無須回避。如果愿景、使命、價值觀是高高在上的,根本與廣大員工無任何實質關聯,則最終的執行是不可能到位的。
因此,正確的做法是:企業老板首先要有文化主張,同時能號召大家一起參與提煉。 通過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幾輪的碰撞與融合而提煉的文化,才能體現從群眾中來,最后回到群眾中去。
筆者認為,一家企業的使命除了贏得利潤之外,還要能引領人心,要像重視利潤的增長一樣去重視人的塑造和人的發展。一家企業不僅能完成利潤目標,也能讓人心向善向上,這樣的企業才是偉大的企業。
基于此,老板不能只有經營目標,還要去塑造和發展具有正能量的團隊, 要讓人變好。如何做到?繞不開企業文化。因此,企業文化提煉出來, 形成了愿景、使命、價值觀等內容后,老板及各層級管理者要持續地運用各種方式去宣貫,直至其深入人心。
光口頭上講,很多人難免左耳進、右耳出,只有牽涉到既得利益時,才會深層次改變人的行為。所以,激勵機制一定要和企業文化掛鉤,例如,若員工的行為不符合價值觀的要求,其獎金及職務晉升等就會受到影響。
當然,企業對價值觀等的描述要細化成可執行、可評估的考核準則,通過持續的考核來強化執行。
企業要階段性地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進行專業的企業文化審查,看看企業哪些制度或行為與文化的訴求是相悖的,一旦發現,立即整改。
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,文化的指向也要能與時俱進。如忠誠與責任,或許對“60 后”“70 后”這樣要求可以見效,但“85后”“90后”未必買賬,他們更看重的是共享與發展。在數字化時代,如果不能從共享、共贏、共同出彩的角度去思考文化的立意,則這種文化是很難真正打動人心的。